MUSIC
祁州四绝之百刀槟榔
炮制是指中药在制剂及炮制成药之前,大部分需要经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加工处理。“炮制”在古代一名“炮炙”或称“修治”,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该书把当时流传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后世炮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河北享有药都美誉的安国旧时被称为“祁州”,安国许多炮制技术和切制工艺在全国是比较著名的。质地坚硬药物,如乌药、槟榔等,则经过浸润后再切制成薄片。有些药物的切制非常讲究刀法,不然,药效不能充分发挥,如贵重药材羚羊角、犀牛角、鹿茸等,因这些药材昂贵,片子切的厚,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会降低药效。为此,安国药工研制成特制药刀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数百年来,安国的切药工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较高的技术,形成了独特的技艺,刀法为全国之冠。安国著名的传统炮制技艺被成为“祁州四绝”,其中包括百刀槟榔、云片鹿茸、蝉翼半夏和镑制犀角,本次小编为大家介绍百刀槟榔。
百刀槟榔的炮制的步骤非常的简单,但它为何会名列“祁州四绝”,主要在于炮制过程中对药工的刀工要求极高,需将一枚枣大的槟榔种子切出张薄片。古时就有“白芍飞上天,槟榔一百零八片”的说法。故而“百刀槟榔”是药工们秀刀工的首选。
Musicplanet
来源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原药材近圆锥形或扁圆锥形,表面淡棕黄色或淡红棕色,具微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央有凹陷的珠孔,其旁有一明显瘢痕状种脐。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以个大、坚实、身重、断面色鲜艳、无破裂者为佳。祁州四绝之百刀槟榔
古代炮制
南北朝刘宋时期有“凡使,先以刀刮去底,细切”(《雷公》)。唐代有“捣末服”及煮熟蒸干后用(《新修》)。宋代炮制方法较多。有炒(《圣惠方》)、炮(《博济》)、烧灰存性(《旅舍》)、面裹煨、吴茱萸炒(《总微》)、火煅(《朱氏》)等多种炮制方法。明代基本沿用宋代的炮制方法,并增加了麸炒法(《普济方》。清代有醋制(《本草述》)、童便洗晒(《幼幼》)、酒浸(《大全》)等法。
百刀槟榔的炮制过程
取原材料,除去杂质,用水浸泡3~5天,捞出,置于容器中,经常淋水,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为圆形薄片或不规则碎片。边缘为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切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有的中央有裂隙,呈线形或半月形。气味、微涩、微苦。
参考文献:
叶定江、张世臣、吴皓.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炮制学.人民卫生出版社.03
图片来源:朱鸟寻药记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