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吃槟榔的患者,如果在口腔内发现有白斑要引起重视。口腔白斑是指口腔粘膜内白色或灰白色的角化型病变,口腔各部位粘膜均可能出现,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病变。病理上为组织上皮异常增生,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类型。
长期嚼食槟榔将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造成口腔不可逆转的损害,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是一种癌前疾病,约7%-30%的癌变概率,这个过程有长有短,短者数月,长者可达十几年。目前医学研究发现咀嚼槟榔会令口腔癌的风险上升8.4-9.9倍。
槟榔果中的槟榔素和槟榔碱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槟榔的花、藤都含有致癌物质,这些物质包括槟榔生物碱、槟榔鞣质、槟榔特异性亚硝胺和活性氧等。
槟榔属于高纤维多渣食物,除槟榔籽中含有致癌因子外,槟榔在加工过程中会添加化学成分,槟榔咀嚼物一般由槟榔果、老花藤和煅石灰组成,有的还掺加一些烤烟和香料。这些致癌物质和添加剂会对长期嚼食槟榔者的口腔黏膜造成伤害和刺激,从而导致口腔黏膜发白、发硬,进行性张口受限,舌头伸不出来,继而发展成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口腔出水泡、溃疡、白斑,最终可能发生癌变。
发病早期口腔黏膜内有白色斑块,不规则,形状似毛毯,皮损形态大小不一,不易被擦掉。患者无自觉症状有时仅伴疼痛感、有轻微灼热感。患者发现白色的黏膜斑块后,可自我观察2周左右,观察形状质地等是否发生变化,能否擦掉,是否出血,疼痛感觉变化。如果随着疾病的进展,病损面积逐渐增大,同时出现疼痛,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当发现口腔内有白斑后,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早晚要按时刷牙,饭后要漱口,定期去口腔科洗牙,保持口腔卫生;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做一些有氧运动锻炼,比如游泳、跳舞、跑步,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避免进食温度过高食物,以免因理化因素变化对口腔造成刺激;建议食用新鲜水果蔬菜。适当多吃西红柿,胡萝卜,山楂,红米,柿子等富含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的食物,对上皮组织和黏膜有一定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