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树木生长的影响因素
树木的高矮粗细,由树种的遗传基因决定,同时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树木并不能无限生长,主要原因是其受地球引力的影响;从光合作用的角度考虑,二氧化碳浓度也是影响树木长高的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树木的生长还与树叶、树干中的细管相关。树木通过树干和树叶中的细管的笔细作用来吸收水分,细管越细,水分能达到的高度就越高,树也就具有更大长高的潜力。
最古老的大型树木
迄今最早的大型树木是出现在中泥盆世晚期(距今约3.9亿年)的枝蕨类植物。前人的研究表明,枝蕨类植物可以长到4至5米高。
影响树木寿命的“特殊基因”
有科学家研究认为,树木的寿命远远长于动物,可能与其“抗病基因”的扩张有关。
科学家一直在试图弄清楚树木细胞更新的确切机制及其机体的特殊性,换言之,当数十年暴露于自然与非自然的各种威胁之下,或者长期存活于相当恶劣、其他草本物种和动物都“无法立足”的环境中时,树木还能长久生长。
科学家发现,不同树木的基因决定其寿命,不同树种的DNA在漫长生命中会进行无数次的复制。科学家团队还发现,相对于草本物种而言,其他树木的基因组也有类似的“抗病基因”扩张。他们总结认为,这种平行基因扩张意味着,树木的免疫系统对于其长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树龄如何判断?
研究人员通过树龄鉴定三段法在树龄确定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一般来说,树木年轮宽度幼年期年轮较窄,15年到25年达到其增粗生长的高峰,25年或30年开始下降,到达一定年龄后,年轮宽度趋于稳定,三段计算法就是基于这个一般规律来设计的。
第一段即生长高峰阶段,采用30年的树平均值予以确定;第二段,增粗生长下降阶段,采用30年资料和样本资料按等比数列计算;第三段,增粗生长趋于稳定阶段,完全按样本资料计算。
树木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不可小觑,树木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可以遮阴避阳为人们提供纳凉场所;可以固沙防止土壤沙漠化等等,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保护树木、植树造林的任务不可忽视。
“树”理解中的三个误区
01
认为植树造林是万能公式
在地理各类问题中,植树造林似乎是解决问题万能公式:滑坡泥石流的治理可以植树造林,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植树造林,全球变暖的治理可以植树造林......
是不是哪里的环境问题、灾害问题都可以套上“植树造林”呢?
树木的生长一般要求年降水量在m以上,但在很多地区的降水条件并不能满足树木的生长。如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如果一味“植树造林”,不仅气候干旱树木难以存活,还可能因种树而消耗大量的水源,造成荒漠化的加剧。
“植树造林”,也需要因地制宜。
02
误会森林只会减少地表径流
森林的林冠、枯枝落叶层可以对降水进行截留,而森林地区孔隙度较大的土壤也有利于地表径流的下渗,以削减洪峰。
那是不是森林只会减少地表径流呢?
在一些地区的实验研究表明,森林不只是会削减洪水期的地表径流,在枯水期,森林土壤中涵养的水源则还可以补给给地表径流。如此,森林的功能可以说是调节径流,一方面削减洪峰,一方面增加旱季径流。
但森林与径流的关系十分复杂,也有专家得出与以上结论相反的观点。这与森林与降水的关系等问题,都是科学界有争议的问题。
03
感觉森林地区有机质比草地丰富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在我们的印象中,森林地区的生物量大,有机质自然要比草地丰富,其实不然。
一般情况下,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归还到地表。
树木,总是最先昭示着轮回的四季,暗自将岁月的流光刻成年轮;静默百年沧桑,却也傲然挺立成独树一帜的风景,成为某片陆地生命的颜色。在分布在全球各地的6万多种树木中,下面这10棵“神树”以独特的“造型”和生长方式而成为特定目的地的“代言人”,亦串联起一幅会呼吸的植物地图。
龙血树,索科特拉岛
索科特拉群岛是也门乃至整个阿拉伯地区的瑰宝。这里的一代又一代的岛民是也门独特文化传统的守护者,将这片土地上神奇的动植物景观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索科特拉群岛在早期曾是探险家和博物学家的“朝圣地”。自90年代末,这里开始受到旅行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