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庚子之暮,辛丑将至。又将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无论是已经返回家乡,还是考虑疫情留在学校,家家户户都已经在为过年而忙碌了。制备年货,张贴对联,年味愈发浓郁,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
九州浩瀚,风土不同,人情亦有别,各地的年味也是稍有差异。各地迎接春节有自己的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习俗,琳琅满目的春节佳肴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舌尖记忆。今天小青媒带你感受神州大地上的年味,体验不一样的春节。
天
津
篇
天津卫自明代设立以来逐渐形成一个“人杂五方”的移民城市,因此天津的春节习俗融合了中国南北方的新春习俗特点,并在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天津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结束。天津民间有“没出正月就算过年”的说法。
天人称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和腌制腊八醋的习俗,这一习俗在北方并不少见,但是过去天津有“换饭”的说法,便从腊八开始,“换饭”就是各家顿顿该吃“好吃的”。
等到腊月二十三到了小年年味越来越浓。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倒“有”
朗朗上口的俗语展现出天津人为过年做的准备,现实意义上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天津人正式拉开春节准备工作的序幕。
正月初五被天津人称为“破五”,意为初一至初四期间的各种禁忌都可以“破”了。这一天,迎五路财神,不拜年,“剁小人”,包饺子,“捏小人嘴”(意即将说坏话的小人的嘴捏严实了,让其不再说破话),放鞭炮,也可以称为天津的“打倒小人节”,此为津地独有的年俗。
天津的春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在正月里外甥是不可以理发的,因为“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而在正月十五舅舅需要送灯,为外甥祈福。“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灯的种类日趋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一来一回之前是舅甥之前亲情的流淌。
在天津,过年还有一个习俗,送糕点。各家各户串门送点点心,没一家来客人时也少不了糕点。送的糕点最多的一定是津八件。
河
南
篇
河南地处中原,气候优越,自古以来便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正因如此,河南也有着关于春节的丰富文化习俗,有着丰富的年味。
说到过年,河南各地过年都少不了炸年货。炸肉丸、炸莲夹、炸酥肉都是年货中的主打菜色,几乎每种年货都少不了猪肉。临近过年时,各家都会提前割好猪肉备着,这也是河南人满满的幸福感呀!
而正月初五“送穷”,更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再去看看丰富的地方风俗,光山皮影戏因其浓郁的本地特色,接近湖广语系,唱腔、道白亦成一格,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光山皮影以水牛皮为原料,经制作加工后,呈透明状,彩绘各种人物、动物图像,由操纵杆操纵。表演时,利用灯光或月光照射皮影,影像显现在面帐上。影子的活动由演员操纵完成,边操纵边配音,有乐队伴奏,简直是一场视觉享受。
最后看看令人期待的地方美食,在信阳淮河以南的民间,打糍粑和杀年猪一样,成了过年的象征。未必都户户都杀得起年猪,但做糍粑,则是家家户户必须的。
是因为打糍粑是过年的程序,而更重要的是,千锤百炼后由并不适合做主食的糯米转变而成的糍粑,不仅是过年待客的佳肴,也是农家改善饮食结构的美味。饥馑年代,容易保存、可煎可炸、可煮可蒸的糍粑,几乎是淮河以南、大别山以北一带爽口的食品。
山
西
篇
“三晋”最早指的是我国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合称,地理上指的是这三个国家的故地,在今天则统称山西地区。三晋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更传承着历史悠久的春节习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左权县,人们常在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头脑”,“头脑”是山西名吃,用黄芪、羊肉、长山药、黄酒等制成,传说由傅山发明,算是一种滋补食品。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广东一带有喝早茶的习惯,左权也叫早茶,但只是在大年初二畅喝,而茶也不是广东习惯的茶市,而是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一种“面茶”,加水煮开,满屋子有一种特别的香味。面茶里还要煮素饺子和豆腐条,总之都是素食,绝无半点荤腥。
再把目光转向乡宁地区,可以发现一种传统美食。春节期间蒸枣花馍不仅供自家食用,它还是正月拜年走亲戚时的主要馈赠礼物。枣花馍分为两种,即“大馍”和“小馍”。“大馍”是给比自己辈分大的亲友准备的,“小馍”是给平辈亲友准备的。枣花馍的样子像一把金“如意”,美味自不必说。“枣花馍”,和乡宁人的“年”贴得最近。红枣和面粉,谁家都有,做成枣花馍,最普通却最有年味儿。
枣花馍
最后我们来看看“苦寒之地”——大同。大同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青
海
篇
青海,地处中国西北,与西藏、新疆、四川接壤。在这里,你会感叹于草原的辽阔,虔诚于高原湖泊的圣洁,沉醉迷失于森林的茂密,领略戈壁的荒凉。藏族、土家族、回族与撒拉族等等民族汇聚在此,各民族的风情和宗教的繁盛,造就了这里的多元与包容。在这里过年,你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过年方式和习俗,下面我们来看看青海藏族和土家族的人们都是怎么过大年的。
藏族的年应是最特别的,与汉族的春节不同,藏族人们有自己的藏历新年,而且不同地区的新年时间不同。吃“古突”应该是藏历新年最具代表性的事情,汉族年夜饭里的饺子,面条,藏族便是古突,这是一种牛羊肉、萝卜、面疙瘩等做成的食物,面疙瘩里面包着不同的东西也有不同的意义,比如青稞代表吉祥,盐代表懒惰,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吃到这类东西就要吐出来,让大家看看是什么,议论说笑,使过年的气氛更加热闹。
区分是否是土家族在过年,一定要看看他们是否在新年的时候打糍粑。土家人喜欢吃糍粑,小米糍粑,包谷糍粑,苦荞糍粑等等。打糍粑是的“咚咚”声总会让人有一种满足感,小孩们站在一旁观看大人们打糍粑,眼睛直直盯着石碗里的散发着糯香的糍粑团,可能这就是土家小孩们过年最馋的食物之一吧。
我国有很多地方很早就有打糍粑的习俗,也称打年糕,但做法不一,相传有上千年的历史,民间素有“二十八,打糍粑”的说法。打糍粑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是过年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
青海本地人过年,羊肉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有钱没钱,总会宰一头最满意的羊来作为年夜饭上的主菜之一。羊肠是老一辈人们最爱吃的美食。吃着羊肠,端起青稞酒和亲人们分享着一年以来的酸甜苦辣嘛,祝福期盼着新一年的美好生活;年轻一代带着小孩在屋外尽情的燃爆竹,五彩绚烂的烟花将周围染成一片金黄。这些,大概就是即使相隔千里的人们执意回家过年的原因。
四
川
篇
成都年是伴随着童谣唱来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淅淅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闹,大年初一街上走。”
春节的氛围是以杀年猪,备年货时开始酝酿的。冬至后准备杀年猪,慰藉一年的辛苦。备年货时,家家户户还会挂彩灯,贴门神。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
除夕夜,大慈寺僧人集聚大雄宝殿,举行盛大的新春祈福法会,随着数万市民倒计时的喊声,由大慈寺方丈大法师亲自启响响新年祈福钟。传说新旧交替时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间,洪钟大鸣撞响下,意味着神秘的老阳之气从地气蕴郁的充盈之处唤醒,震彻,弥漫整个城市。
在成都,武侯祠是逛庙会的好去处,有变脸、土火、滚灯、手影戏、木偶戏等川剧绝活,也能看到皮影、泥塑、糖人、糖画、剪纸等民间艺术。
还有很多人前往自贡——南国灯城,去看灯会。万千彩灯,灿若星河,光影流转,闪耀灯海,欣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用视觉“聆听”灯光的故事。
吃年饭是中国人春节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而在四川的餐桌上,川味香肠、腊肉、镶碗、坛子肉、烧白,是一特色。
其中烧白和镶碗是四川饭桌上难得不辣的菜。烧白是四川农家筵席“三蒸九扣”中不可缺少的菜。所谓“三蒸九扣”是民间筵席的讲究,包括粉蒸肉、红烧肉、蒸肘子、烧白、东坡肉、扣鸭、扣鸡、扣肉等,以清蒸烧烩为主。
镶碗是川西坝子人家年夜饭的重头戏,是一个杂烩,品种包括酥肉、粑粑肉、芋儿、木耳、黄花等。
湖
南
篇
湖南作为一个南方省份,在过年期间,虽不像北方有着吃饺子、磕头拜年这样的习俗,但也同样有着很强烈的仪式感。
长沙有节前理发的习俗,因此临近过年的时候,大街小巷上生意最忙碌的就数理发店了不过在老长沙,老班子规矩,新春忌动刀剪,尤忌讳新春理发。于是过了小年后,比抢年货排更长队的就是理发。而一到过年,老长沙理发店甚至可一直休到正月十五。因那段时间,前来理发的人已变得极少。
除了节前理发的习俗,还有洗澡躲债。在老长沙城内,过年前,与理发店生意有得一比的是长沙盆堂、星沙池等澡堂子。人们希望在过年前能够让全身得到清洁,到澡堂子洗个澡,理所当然。奇怪的是,除夕晚上,长沙各处盆堂依旧灯火通明,生意兴隆。原来,长沙习俗,端午、中秋、除夕为结账之时,尤其除夕,是一年催账讨债结算的最高峰。一些欠债无力偿还的人只好年也不过了,躲在澡堂子中泡澡,等候新春来临。
长沙有句俗语叫"大人子望插田,细伢子望过年","细伢子"就是小孩子的意思,小孩子盼望着过年其实就是盼望着着领红包。给小孩子红包的习俗各地皆有,长沙不仅有大年三十这一天发的压岁钱,还有大年初一发的拜年红包。
除夕夜的团圆饭永远是过年的重心,一顿团圆的年夜饭值得几天的忙碌,年夜饭最好的就是十二碗,十二道菜其实就是对来年十二个月每个月的赞礼以及期盼,十二碗的菜色各有讲究,卤鸡爪代表赚大钱,糯米丸子代表团团圆圆,清蒸鱼代表年年有余,猪蹄肘子代表恭喜发财,素炒白菜代表清清白白,糖醋小排代表节节高升,还有其他很多等等。
除夕夜,长沙的大人小孩一般都要守岁,其实守岁就是“守睡”。小孩子实在要睡了,不能说睡觉,要说“挖窖”,好像这样就能挖到一个金窖似的。
在长沙有一句顺口溜——"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干娘,初五初六拜街坊",就是根据这一句顺口溜长沙人开始了新年走街串巷的拜年。当然在初一这一天还有特别的赶庙会活动,长沙人一般俗称"出天行",这时候长沙最热闹的就是坡子街那一块。
老长沙人的待客年货就是甜酒桂圆红枣蛋,柿饼红枣鸡蛋汤,但是现在已经有所改变,现在大多数人的家里迎接客人入座之后是送上两枚槟榔,槟榔形似元宝,便被誉为金银财宝,送槟榔寓意祝福发财。长沙人拜年一般到初七初八就结束了,但是亲朋好友之间的聚餐还在继续,这之后的邀请聚餐一般都俗称"请春酒",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吃过汤圆之后,春节才算迎来它的落幕。
遍观各地,年味不同,相同的是满满的思乡之情。无论是何地,目之所及,皆是亲情的流淌,耳之所听,皆为团圆的笑语。
一个年,勾起的是对阖家团圆的祈盼,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许时代在改变,爆竹声少了,年味淡了,有些习俗慢慢的被遗忘,但是年依旧那个只关于亲情,只关于团圆的年。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来源/邓喜予刘勇洪辽辽
执行编辑/习帆君
责任编辑/袁伟
稿件审核/天津大学团委宣传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