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是我国中医药中的国宝,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草药具有资源丰富、品种多、无耐药性、经济性、实用性、绿色性、低毒和低残留性等主要特点。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增强动物体质、防病和治病等作用。畜禽用中草药制剂,有单方和复制剂,复方中有多味草药配伍,也有中西药配伍。通过加工或提取有效部分,制成散剂、丸剂、水剂、冲剂、酊剂、针剂等剂型。
科学研究证明,中草药防治牛疾病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草药具有抗感染作用,许多清热药对多种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及原虫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生作用,若配伍或组成复方,其抗生范围可以互补、扩大并显示协同增效作用。二是中西药能相互取长补短,兼顾整体与局部,起到立体化协同治疗,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增强免疫作用。许多中药对免疫器官的发育、白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的产生等有促进作用,由此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力。三是抗应激和使机体在恶劣环境中的生理功能得到调解,并使之朝着有利方向发展,增强适应能力的作用。四是可起到一定的营养作用和可成为动物机体所需的物质。五是激素样作用和调整新陈代谢等。
中草药取自天然植物,所含成分保持了天然性及生物活性,经精制和科学配伍可长期使用,可起到防治疾病和改善生长的效果。中草药没有传统所用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类药物引起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弊病,非常适合我国养殖业饲养模式和生产发展水平的需要。在我国养牛的历史上,中草药在防治牛病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草药在牛疾病防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治疗各种牛病,效果非常好。
如乳炎康(复方蒲公英散),主要成分有丹参、蒲公英、夏枯草、柴胡、鱼腥草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肝解郁、活血、祛瘀生新等功效,主治化脓性、急慢性乳腺炎、乳房肿胀、急慢性子宫炎、化脓性子宫炎、内膜炎等。
穿甲乳肿消(通乳散),主要成分为天花粉、青半夏、王不留行、香附、肉桂、蒲公英、甲珠等数味中草药,临床使用对肉牛慢性、顽固性乳房炎,尤其对急慢性乳房炎引起的乳房肿块及口蹄疮病继发引起的乳肿,有显著的消肿效果,对慢性乳房炎引起的乳腺萎缩、肉变等有良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对衰老乳腺细胞具有激活的作用,在乳房炎治愈后能同时提高产奶量。
消食平胃散主要成分为神曲、麦芽、山楂、厚朴、枳壳、陈皮、青皮、苍术、甘草,具有理气、行滞、消坚、促进反刍动物的胃肠活动功能,主治牛前胃迟缓、瘤胃积食、瘤胃臌气。胃病舒(健胃散)主要成分为黄芩、陈皮、青皮、槟榔、六神曲等,可理气消食、清热通便,主治家畜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便秘等症。在全混合日粮中添加胃病舒(健胃散)、瘤胃优化素,可预防肉牛瘤胃疾病,促进瘤胃发育和健康。四胃康复散(消积散)主要成分为玄明粉、石膏、滑石、山楂、麦芽、六神曲等,通过舒张四胃幽门括约肌,迅速排空四胃,使位置变化的四胃容易回到原来的位置,对四胃积食、臌气、积液、溃疡疗效显著。
宫炎净(益母生化散)主要成分为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甘草等,可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专治肉牛气血不足、产后胎衣滞留、恶露不尽、难孕、低热、产后子宫疾病等。催衣排露散(扶正解毒散)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黄芪、淫羊藿、益母草等,应用于运动不足、营养不良、胎牛过大、难产、子宫炎症、胎盘炎等造成的胎衣不下、恶露不净和产后感染。
促卵生情(催情散)主要成分为淫羊藿、阳起石、当归、香附、益母草、菟丝子等十几味中草药,主治不发情、发情不明显、持久黄体、久配不孕、卵巢机能减退、卵巢囊肿、卵巢静止、卵泡发育不全以及体虚受寒等症状,如配合对症使用生殖激素和营养添加剂,效果更好。
气血宝(补中益气散)主要成分为*参、白术、甘草、当归、黄芪等,可补肾益气、扶元固肾、补脾健胃,主治肉牛等因肾亏、久病、消化不良、年老多产等导致气虚劳伤、气血不调、脱肛、子宫脱垂等症,也适用于不孕症、体虚盗汗、消化不良、长期瘦弱等。
母牛产后缺乳用中药*参18~24克,川芎、炮穿山甲15~45克,熟地黄30~90克,黄芪、当归、白芍、阿胶、甘草各15~60克,加水煎熬,待温凉后取汁灌服。每天1~2剂,连服3天即可见效。
很多养牛的实践证明,在兽医临床上使用中草药防治牛病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对牛病的防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实行绿色无公害养肉牛的养殖场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