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嚼槟榔口腔黏膜纤维变性口腔癌三步曲 [复制链接]

1#

槟榔(学名:ArecacatechuL.),是单子叶植物纲、初生目、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种子卵形,花果期3-4月。

槟榔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亚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槟榔是重要的中药材,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将果实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但其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1类致癌物。

俗话说:槟榔加烟,法力无边!嚼槟榔到底是怎样一种感觉?据说初次食用会有一阵头昏醉酒的感觉,后果因人而异,有些人会感觉“如鲠在喉”的难受,从此再也不碰;能克服这种感觉的,有些反而便会主动为了寻求这种刺激,增大服食量,甚至会有全身发热,心率加速的快感。

很多人或许是由于无聊,或许是为了排忧解烦,又或许是已经嚼槟榔较久而产生了依赖,从而难以把持,不嚼不爽。但是,嚼槟榔正好印证了那句话,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狱。嚼槟榔所带来的除了一时的欣快感,慢慢还会带来身体生理、心理以及经济上的巨大苦难。下面是一位嚼槟榔四年的25岁男性患者的口腔黏膜情况和张口度情况。

可以看出来,患者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张口受限,张口度约2.5cm,患者主观症状除了张不大口之外,还有口腔黏膜的烧灼感和刺痛感,尤其是在进食酸辣刺激性食物时加重明显。临床检查可以看到在患者的上唇黏膜、下唇黏膜、软硬腭、两侧的颊粘膜等多发白色纤维条索,质硬,针刺几乎不出血。虽然没有做病理检查,这个时候也基本可以明确诊断为口腔黏膜纤维变性,又称作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SubmucousFibrosis,OSF)。其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可侵犯口腔的任何部位。由于固有层的纤维组织变性和上皮萎缩,从而引起黏膜硬化,形成条索,最终引起牙关紧闭,妨碍口腔各种功能的发挥,并成为癌前状态。50年代初期印度首先发现此病,主要发生于印度,也见于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乌干达等国,南部非洲、美国也有散在病例报道。我国湖南湘潭、台湾地区也是本病的高发地区。我国许多著名口腔颌面外科学者都发现和证实在湖南多发嚼槟榔者出现黏膜下纤维变性,重者呈板状硬结;如治疗不及时,没有及时戒槟榔,则会进一步发展为口腔恶性肿瘤---口腔癌(以下图片来自于网络,胆小者慎入,分别为下唇癌、颊癌和舌癌)。

目前对OSF的治疗方法有:1.药物治疗,包括口服维生素E、表面涂擦维A酸和中药治疗,其多以活血化瘀为主,也可以局部黏膜下注射中成药如丹参等;2.高压氧治疗,改善局部微循环;3.特别的严重的可考虑手术切断纤维条索,创面植皮。但总得来说,目前对于OSF尚无特别有效和根治的方法。饮食方面以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预防护理方面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是本病防治的关键,但最根本的是不嚼槟榔不吸烟。

下面是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诊断标准(试行稿),供大家了解。

一、临床诊断

1.病因:患者有咀嚼槟榔的历史。

2.症状:口腔黏膜灼痛,进食刺激性食物时疼痛,软腭黏膜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形成小溃疡,味觉减退,舌运动障碍,吞咽不便及张口受限。

3.体征:局灶性或全部口腔黏膜呈灰白色,黏膜粗糙如皮革状,翼下颌韧带区及软腭出现纤维条索,舌乳头萎缩,张口度变小。

4.并发症:口腔黏膜上除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外,可合并有白斑和癌性溃疡存在。

二、临床分度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是根据口腔黏膜病变的颜色、质地、纤维条索的范围及开口度决定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分度。

轻度(I):口腔黏膜有烧灼感,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口腔黏膜疼痛,检查可见局灶性或散在性口腔黏膜灰白色改变,质地无改变或粗糙,张口度30mm。

中度(Ⅱ):迸食刺激性食物时口腔黏膜疼痛,有口腔黏膜颜色呈片状灰白色改变,质地变硬,双翼下颌韧带及软腭可扪及纤维条索,张口度在20~30mm。

重度(Ⅲ):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口腔黏膜疼痛,口腔黏膜呈灰白色改变,黏膜质地变硬,扪诊呈板状或皮革样,舌运动受限,伸舌困难,病变侵及口咽及喉咽部,张口度20mm。

三、鉴别诊断

1.咬合线上的上皮过角化病:

(1)检查可见病损位于咬合线上,呈横长条形。

(2)磨牙呈深覆猞、覆盖状态。

(3)病损往往单侧存在,双侧同时存在较少见。

2.嚼槟榔所致苔藓样反应:

(1)病损呈细白色条纹状改变。(2)细条纹线不互相交叉。(3)病损不高于黏膜面。

(4)停嚼槟榔一段时间后病损可自行消退。

四、病理诊断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病理改变分为上皮改变和结缔组织改变两部分。

1.上皮的改变:大多数病例为上皮萎缩,部分病例可有上皮增厚,少数病例后期上皮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增生。

(1)上皮萎缩:①上皮表层过度正角化;②上皮钉突变钝或消失;③上皮与结缔组织几乎为平直连接。

(2)上皮增厚:①上皮表层过度不全角化;②上皮层次增多,尤以棘层层次增厚明显;③上皮钉突肥大。

2.结缔组织的改变:分为4期。

(1)初期:紧接上皮下方出现一些细小的胶原纤维,并有明显水肿;血管扩张、充血;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2)早期:紧接上皮下方有一条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带,下方胶原纤维间水肿,有淋巴细胞浸润。

(3)中期:胶原纤维中度玻璃样变,轻度水肿,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4)晚期:胶原纤维全部玻璃样变,血管狭窄或闭塞。

如果您觉得有帮助,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