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槟榔药理毒理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 [复制链接]

1#

摘要:槟榔Arecacatechu位列我国名贵的“四大南药”之首,至今已有多年药用历史,且临床应用广泛。槟榔的药理作用多集中在驱虫、抗肿瘤、抗衰老、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作用上。近年来,食用槟榔致口腔癌事件等安全问题发生,而药用槟榔与食用槟榔的主要化学成分均为槟榔碱,药用槟榔的临床安全性遭受质疑。基于化学成分剖析槟榔药理/毒理作用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注意事项,以期为槟榔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catechuL.的干燥成熟种子,临床应用始载于三国时期李当所著的《药录》[1],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之功,临床上用于治疗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及虫积腹痛、积滞泄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疟疾等疾病[2]。自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槟榔认定为一级致癌物以来,嚼食槟榔致口腔癌报道屡见不鲜,更有学者对槟榔入药提出质疑,虽历版《中国药典》均未提及槟榔毒性,但早在《本草便读》便曾记载其“宣胸腹之邪氛,行脾达胃,散肺肠之气滞,逐水宽中,辛苦而温。轻疏有毒[3]”。现代毒理学研究报道槟榔碱具有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毒性、生殖毒性、肝肾毒性、免疫抑制毒性与神经毒性,而食用槟榔与药用槟榔的主要成分均为槟榔碱,《中国药典》年版“槟榔”项下要求槟榔碱含量不得低于0.2%[4]。笔者拟结合古今文献,从活性成分与毒性成分的角度探讨槟榔药理/毒理作用,从辨证施药、合理配伍、严控量程、药用禁忌等方面探讨槟榔合理应用注意事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依据。

1槟榔药效成分与药理机制

1.1神经系统作用

槟榔能够作用于神经系统,具有抗衰老、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作用,槟榔碱(1)、槟榔次碱(2)、去甲基槟榔次碱(3)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图1)。刘月丽等[5]研究发现槟榔提取物能显著降低衰老小鼠逃避潜伏期;增加跨越平台次数;提高海马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琥珀酸脱氢酶(S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加速丙二醛(MDA)的清除;改善衰老小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组织学变化,提示槟榔具有改善学习能力、抗衰老作用。槟榔碱具有类乙酰胆碱作用,可激活M受体,刺激副交感神经,从而兴奋机体,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记忆能力[6]。连续6d给予老年大鼠10mg/kg槟榔碱可减轻每日定时喂食引起的时间知觉损伤,进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症状[7]。Chandra等[8]通过槟榔碱干预AD模型大鼠发现槟榔碱能够作为一种毒蕈碱型M1受体激动剂,增加大鼠记忆细胞数量,从而改善记忆能力与学习能力。Lee等[9]通过体外实验发现槟榔碱(50μg/mL)能够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的存活与生长,体内实验发现槟榔碱能够刺激局部炎症,促进严重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Molinengo等[10]分别iv给予小鼠槟榔碱4.5、9.5、28.5、60.0mg/kg,发现槟榔碱28.5、60.0mg/kg均可使小鼠活动性降低,中枢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浓度升高,提示槟榔碱具有中枢抑制作用。Lim等[11]研究发现槟榔碱能够通过膜去极化作用抑制儿茶酚胺的释放,并且存在剂量依赖性,可能是通过阻断Ca2+进入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发挥作用,但不影响Ca2+释放。

Chu等[12]研究发现槟榔次碱虽然不具有槟榔碱所特有的拟副交感神经作用,但可降低小鼠自主活动与探究行为。刘东林等[13]报道大鼠脑切片结果显示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次碱对γ-氨基丁酸(GABA)的重摄取具有抑制作用;猫脊髓切片结果显示槟榔次碱可以提高GABA和β-丙氨酸中枢神经抑制活性,去甲基槟榔次碱可以提高γ-氨基丁酸抑制活性,而iv槟榔次碱不影响GABA活性,表明槟榔次碱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发生作用,其可能通过GABA以外的递质系统来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

1.2驱虫作用

槟榔对多种肠道寄生虫均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槟榔碱是其驱虫的主要活性成分。赵文爱等[14]发现槟榔水提液作用于猪囊尾蚴20min后虫体表面开始出现剥蚀区,30min后虫体停止蠕动,提示槟榔对猪肉绦虫具有杀灭作用。查传龙等[15]实验研究发现槟榔对于肝吸虫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麻痹虫体,有类似乙酰胆碱的作用,杀虫作用与干预肝吸虫的神经系统有关。李泱等[16]发现槟榔碱3μmol/L可增加钉螺足跖平滑肌的收缩力和收缩频率,认为这可能与槟榔碱直接开放Ca2+通道,促使Ca2+内流有关。李连闯等[17]报道槟榔碱可使猪肉绦虫全虫各部都瘫痪,且作用较强;而槟榔碱则仅能使牛肉绦虫头部和未成熟节片瘫痪,提示槟榔碱具有驱绦虫作用。槟榔碱对于猪肉蛔虫、棘球蚴虫均具有杀伤作用[13,18]。Green等[19]研究表明在酪蛋白酵母膏琼脂培养基中加入1mg/g槟榔碱能%杀死丽蝇蛆虫。

1.3消化系统作用

槟榔对胃肠运动有促进作用,如促进胃肠蠕动、增强小肠吸收等,槟榔碱、槟榔次碱是主要活性成分。申秀丽等[20]报道槟榔提取物对犬、猫的离体或在体胆囊肌均具有兴奋作用,与大黄注射液联用可增强动物总胆管收缩力,促使胆汁加速排出。邹百仓等[21]研究发现槟榔煎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平滑肌收缩运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增强收缩振幅来实现。倪依东等[22]通过离体胃肠实验发现槟榔水煎液、槟榔碱水溶液可显著促进大鼠胃底肌条、大鼠结肠与家兔十二指肠、回肠肠管的收缩运动,其促进作用主要与张力、振幅增加有关。杨颖丽等[23]实验发现槟榔煎剂可增高十二指肠张力、减少收缩波平均振幅,且存在剂量效应,发现十二指肠张力增加可能是由胆碱能M受体介导,通过作用于L型电压依从性Ca2+通道使平滑肌细胞Ca2+浓度升高而引起。杜志敏等[24]发现槟榔碱具有显著促进豚鼠离体回肠自发性收缩作用,且存在剂量依赖性。Xie等[25]研究结果表明槟榔碱诱发的肠蠕动能被阿托品阻断,提示槟榔碱是通过作用于M3受体来促进小肠蠕动。

1.4子宫平滑肌作用

槟榔对子宫平滑肌收缩具有促进作用,槟榔碱、槟榔次碱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韩继超[26]与郑雪凌[27]观察了槟榔碱、槟榔次碱对未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运动的影响,发现不同剂量的槟榔碱、槟榔次碱(0.15×10?6~1.5×10?5mol/L)均能使未孕大鼠子宫平滑肌收缩频率与收缩振幅显著增强,收缩面积显著增大,且存在剂量依赖效应,但不影响收缩波持续时间,而当M-受体被阻断,槟榔碱、槟榔次碱作用均即消失;当分别阻断H1受体、L-型钙通道、α-受体或前列腺素合成酶被抑制后,槟榔碱、槟榔次碱的作用不受影响,提示槟榔碱、槟榔次碱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兴奋M-受体来实现的的。周建宏等[28]观察了槟榔碱对ICR怀孕小鼠子宫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的影响,分别iv给予ICR怀孕小鼠槟榔碱5、10、20mg/kg后发现小鼠胚胎着床数量和子宫质量减少,并且呈现出剂量依赖效应,免疫组化与荧光定量结果显示,槟榔碱20mg/kg可显著上调怀孕小鼠子宫组织中ER-α、PRmRNA与蛋白的表达量。

1.5心血管系统作用

槟榔具有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槟榔碱是其主要活性成分。李连闯等[17]报道槟榔碱具有抗血栓作用,并且存在剂量依赖效应。山丽梅等[29]采用高脂诱发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发现分别ig给予大鼠槟榔碱1、5mg/kg可促进血清一氧化氮(NO)释放,上调血管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与mRNA的表达,降低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IL-8受体CXC类趋化因子受体2(CXCR-2)mRNA的表达,提示槟榔碱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石翠格等[30]用牛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与不同浓度槟榔碱预孵育20h后,分别给予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牛主动脉内皮细胞MCP-1与ICAM-1mRNA表达水平增加,发现槟榔碱可以减轻其过量表达,保护内皮细胞,提示槟榔碱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袁列江等[31]发现槟榔水提物与70%甲醇粗提物均能显著降低高血脂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以及动脉硬化指数(AI),可以显著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提示槟榔能够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危险性。

1.6抗肿瘤作用

槟榔对肝癌、胃癌、基底细胞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巴西红厚壳素(4)、环-(亮氨酸-酪氨酸)(5,图2)、槟榔碱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吴娇等[32]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从槟榔中分离纯化得到巴西红厚壳素、环-(亮氨酸-酪氨酸),采用MTT法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发现巴西红厚壳素对人肝癌SMMC-细胞和人胃癌SGC-细胞的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环-(亮氨酸-酪氨酸)对慢性髓原白血病K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蒋志等[33]报道槟榔碱能降低上皮肿瘤细胞IL-6水平,而IL-6水平的异常升高则有利于基底细胞癌(BCC)的发生。Huang等[34]发现槟榔碱能减少上皮癌细胞IL-6水平,提高肿瘤抑制因子p53的水平,从而诱导细胞周期阻滞,预防BCC的发生。

1.7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槟榔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槟榔碱是其主要活性成分。鸡胚实验发现槟榔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槟榔水提液对许兰氏黄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槟榔对内氏放线菌WVU、变形链球菌SB的生长和产酸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5-36]。槟榔对牙龈卟啉菌Porphyromonasgingival和福赛类杆菌Bacteroidesforsythus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1.17、15.60g/L[37]。槟榔提取液对粘性放线菌ATCC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对其产酸作用不明显[38]。张兴等[39]首次从槟榔果实中分离鉴定得到酚类化合物巴西红厚壳素,发现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均为9mm。刘文杰等[40]采用平板打孔法研究了槟榔碱的抑菌作用,发现槟榔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均具有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2.25、6.25、50、50mg/mL,而对酿酒酵母、黑曲霉、根霉3种真菌完全无抑制作用,提示槟榔在开发益齿抗菌产品上有巨大潜力。黄玉林等[41]研究发现槟榔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抗菌作用,最大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1、15mm。李忠海等[42]探讨了槟榔不同提取物/萃取物在小鼠体内的抗菌作用,发现槟榔粗提物及萃取部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尤以粗提取物、醋酸乙酯部分及水部分效果较好。

1.8对泌尿系统作用

邱小青等[43]观察了不同浓度槟榔水提物对大鼠膀胱逼尿肌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浓度槟榔水提物均可显著增加大鼠膀胱肌条张力、收缩波平均振幅,并存在剂量依赖效应,而槟榔所诱导的肌张力增加、平均振幅增加能被阿托品、异搏定所阻断,酚妥拉明、六烃季胺与消炎痛可部分阻断槟榔诱导的大鼠肌张力增加,但对平均振幅没有影响,提示槟榔兴奋大鼠逼尿肌肌条主要作用于胆碱能M受体、细胞膜L型Ca2+通道,部分作用也可能与胆碱能N受体、肾上腺素能α受体和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2槟榔毒性成分与毒理机制

2.1急性毒性

刘书伟等[44]进行了药用槟榔(槟榔仁)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发现槟榔仁压榨原液干物质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g/kg,95%可信限区间为1.~1.g/kg,按毒性分级标准属于低毒物质。邹霞辉等[45]研究药用槟榔提取物(1g提取物相当于槟榔原药材的20g)的小鼠经口急性毒性,发现小鼠ig给予槟榔提取物30min后开始出现流涎、汗出、颤抖、头朝上、呼吸困难、大便不成形等中毒现象,且剂量越大,中毒症状越明显,LD50为3.67g/kg,95%置信区间为3.28~4.12g/kg,提示槟榔中毒反应表现在腺体分泌增加及消化和呼吸系统症状。

2.2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毒性

槟榔可促进口腔上皮细胞凋亡,上皮层逐渐变薄、萎缩,最终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槟榔碱是其主要毒性成分。高义军等[46]观察了不同浓度槟榔碱对体外培养人口腔黏膜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结果发现槟榔碱60、90、μg/mL干预24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而槟榔碱30g/mL作用不明显;槟榔碱60μg/mL作用24h时细胞凋亡最明显,作用36h后凋亡率无显著变化。李明等[47]观察了不同浓度槟榔碱对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的影响,发现槟榔碱50~mg/L能够促进Hacat细胞凋亡,且存在剂量依赖性,提示槟榔碱能促进上皮细胞凋亡,致使上皮细胞增生不足,最终导致上皮层逐渐萎缩。李明等[48]研究发现槟榔碱能通过抑制Hacat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mRNA转录和蛋白的表达,将上皮细胞分裂周期阻滞在G1/S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随着细胞的减少,上皮层逐渐变薄、萎缩,最终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张睿等[49]分别以槟榔碱25、50、75、、μg/mL干预Hacat细胞24h,结果发现随着槟榔碱质量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细胞内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表达受到抑制,提示槟榔碱诱导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ax蛋白和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进而导致上皮萎缩,最终诱导OSF发生。

2.3肝肾毒性

槟榔对肝肾功能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槟榔碱是其主要毒性成分。古桂花等[50]研究发现槟榔仁提取物、槟榔碱(0.25、1g/L)均可诱导小鼠肝脏功能指标异常、组织形态发生病理变化,使肝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提示槟榔碱具有肝脏毒性,其毒性可以通过促进肝细胞凋亡而产生。Chou等[51]发现槟榔碱能够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将肝细胞有丝分裂阻滞在G0/G1期。Yashmin等[52]ig给予小鼠2g/L的槟榔提取液24周,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肝脏结节中的细胞器超微结构,结果发现细胞核形态和异染色质发生改变,细胞核体积减小,异染色质聚集,产生大量的自噬囊泡,粗面内质网扩张和中断,不规则的线粒体嵴扩张,线粒体数量和体积都在减小,提示槟榔能诱导肝细胞超微结构发生病理变化。曾薇等[53]制备了槟榔碱(5、10、20g/kg)诱导的小鼠肾损伤模型,发现槟榔碱各剂量组小鼠肾脏的相对质量未发生显著性变化,但肾组织形态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血清肾功能生化指标肌酐(Cr)、尿素氮(BUN)及BUN/Cr值亦有显著性升高,提示槟榔碱对肾脏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

2.4生殖毒性

槟榔有生殖毒性,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是其主要毒性成分。高文平等[54]将50例正常男性精子分别与10、50、mg/L槟榔碱溶液共同孵育0.5、1、2h后,结果发现随着槟榔碱浓度的增加和孵育时间的延长,精子运动能力逐渐降低。Peng等[55]将槟榔碱与斑马鱼胚胎共同孵育,当质量浓度由10mg/L增至mg/L时,胚胎孵化率、存活率显著下降,表现为胚胎运动活动量降低,生长迟缓,提示槟榔对胚胎的发育具有阻滞作用。胡怡秀等[56]观察了槟榔对小鼠精子的影响,结果发现槟榔水提物3.75g/kg可显著降低小鼠精子数量,槟榔水提物7.5、15g/kg还可使小鼠精子活动显著减少,而槟榔水提物7.5、3.75g/kg增加了小鼠精子畸形率,主要以无钩、不定形与胖头精子数量增加为主,提示槟榔可影响雄性小鼠生殖功能。胡怡秀等[57]研究了槟榔对雄性小鼠生育能力的影响,分别ig给予小鼠槟榔提取物3.75、7.5、15g/kg共60d,小鼠受孕率分别为50%、80%、%,提示槟榔对雄性小鼠生育力具有一定影响。刘书伟等[58]探索槟榔不同部位水提液对小鼠精子的影响,结果发现槟榔皮、全槟榔、槟榔仁水提液均可显著提高小鼠精子畸形率,且槟榔仁>全槟榔>槟榔皮。Sinha等[59]研究发现槟榔碱能诱导雄性小鼠精子产生畸形,还能使小鼠精子内DNA不规则合成。Yuan等[60]研究报道槟榔果提取物使雄性小鼠精子数量减少,精子活动率降低,精子畸形率升高,且作用强度为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Liu等[61]研究发现槟榔碱可以减少胚胎着床数量,并对胎儿后续生长产生毒副作用,且槟榔次碱能增强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的收缩。

2.5神经毒性

槟榔碱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毒性,槟榔碱是其主要毒性成分。Gilani等[62]报道发现槟榔除了拟胆碱作用,还具有抑制胆碱酯酶作用,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特异性较高,能水解乙酰胆碱,槟榔碱这种抑制作用将作用于神经系统而产生相应的作用。Shih等[63]研究发现,槟榔碱50~μmol/L能通过增加活性氧(ROS)水平而诱导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和降低抗氧化能力,进而产生神经毒性,且高浓度的槟榔碱能导致神经元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加神经毒性。槟榔碱能破坏神经元细胞内的氧化还原之间的平衡,而ROS是在大脑皮质神经元中产生,在中枢神经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64]。

2.6免疫抑制毒性

Chang等[65]采用槟榔提取物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孵育,结果提示槟榔提取物可促进环氧化酶-2(COX-2)、IL-1α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分泌,进而抑制免疫系统,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66-67]。Chang等[68]报道槟榔提取物能促使先天免疫反应中脂多糖增多,从而抑制白细胞恢复,进一步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

3槟榔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1辨证施药

槟榔宜用于初痢,不可用于久痢。如《本草新编》[69]记载:“槟榔虽可治痢,亦只宜于初起,而不宜于久痢也……痢久则肠中无积秽之存,若仍如初痢之治法,则虚者益虚,而痢者益痢矣,是久痢断不可用槟榔也”。

3.2合理配伍

槟榔不宜与陈皮、青蒿配伍使用。如《食性本草》[70]记载:“橙子,暖,无毒。行风气,发虚热,疗瘿气,发瘰疬,杀鱼虫毒。不与槟榔肉同食,发头旋、恶心”。《饮食须知》[71]云:“橙皮,味苦辛性温……勿同槟榔食”。《食鉴本草》[72]提及:“(橙皮)多食伤肝。与槟榔同食。头旋恶”。邹霞辉等[73]分别观察了槟榔溶液、青蒿溶液、槟榔青蒿混合液毒性,发现槟榔LD50值为3.67g/kg,青蒿的最大耐受量为15.52g/kg,而槟榔与青蒿的混合液对实验小鼠呈明显的毒性作用,提示青蒿配伍槟榔可增加槟榔毒性。

3.3药有禁忌

槟榔损泻真气,年老之人、体虚之人慎服。如《本草蒙筌》[74]记载:“槟榔服之,苦以破滞气,辛以散邪气。久服则损真气,多服则泻至高之气”。《本草求真》[75]云:“若虚人服之。最属可危”。《本经逢原》[76]提及:“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名医别录》[77]记载:“槟榔性能坠诸气,至于下极病,属气虚者忌之,脾胃虚,虽有积滞者不宜用。下利,非后重者不宜用”。服用槟榔亦有饮食禁忌,如《本草纲目拾遗》[78]记载:“忌食鸡、羊、牛、蛋白、扁豆半月……忌三日荤油”。槟榔具有肝、肾毒性,故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槟榔具有神经毒性,有诱发帕金森综合征报道,帕金森病患者慎用。槟榔具有生殖毒性,备孕期患者禁用或慎用。

3.4严控量程

槟榔不宜超剂量使用,不宜超疗程使用。《中国药典》年版槟榔项下规定“用量3~10g;驱绦虫、姜片虫30~60g”。严国维等[79]报道15岁女性患者因钩虫感染服用中药槟榔煎剂驱虫,首次空腹口服60g槟榔煎剂后,即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流涎、出汗、血压升高,提示槟榔在驱虫时剂量较大(30~60g),容易发生不良反应。颉立文[80]报道3岁患儿因大便秘结2d内共服槟榔四消丸3丸,第3日上午出现血尿,该药成人日服1丸,患儿2d内服3丸,可能由槟榔四消丸中槟榔超量程服用引发蓄积中毒所致。

4思考与讨论

槟榔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食品之一,有着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食用槟榔致口腔癌事件频发报道,此外,食用槟榔还可诱发肝硬化、脑梗死、严重过敏、胃食管黏膜损伤等[81-84]。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嚼食槟榔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84.4%的嚼食槟榔者患有口腔黏膜病变,远高于不嚼食槟榔的37.2%[85-87]。虽然药用槟榔与食用槟榔主要成分均为槟榔碱,但药用槟榔的安全性远高于食用槟榔,区别如下:①药用部位各异。食用槟榔主要为幼果、果壳;药用槟榔则为槟榔成熟果仁。②炮制方法不同。食用槟榔用石灰水浸制,加用香精、香料等辅料,有强碱性、刺激性,对口腔黏膜有严重的化学性损伤;而药用槟榔经过炮制、提取、除杂等处理以减毒,对口腔黏膜无化学性损伤。③服用方式不同。食用槟榔在口中长时间咀嚼,对口腔黏膜有强而持久的机械性损伤及化学性损伤,常可引起黏膜下纤维化、白斑等癌前病变,进而恶变为口腔癌;药用槟榔是吞服,一饮而进,不会对口腔局部造成损伤。④服用疗程不同。食用槟榔长期食用,甚至终生食用,易形成对口腔黏膜造成损伤,时间过久,就造成对口腔黏膜的恶性刺激,进一步恶化就是口腔癌;药用槟榔的疗程一般为7~14d,不会引起蓄积中毒、慢性损害及癌前病变。⑤服用剂量不同。食用槟榔用量很大,无剂量限制。药用槟榔有剂量限制,《中国药典》年版规定槟榔每日限量为3~10g,驱绦虫、姜片虫时,剂量为30~60g,用量较小,一般不会引起急性中毒。⑥服用人群不同。食用槟榔无适应症、禁忌症等限制,男女老少,健康人与患者皆可食用;而药用槟榔有适应症、禁忌症等限制。目前,关于槟榔的药理毒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未见食用槟榔与药用槟榔的安全性对比研究,而关于槟榔“量-毒-效”关联关系研究尚未见报道,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促进槟榔临床安全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略)

来源:聂安*,高梅梅,钞艳慧,贾羲,凡杭,朱春胜,张冰.槟榔药理毒理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J].中草药,,51(1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