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www.cien.com.cn/2020/0927/106012.shtml首次揭示我国人群口腔鳞癌dMMR基因特征
槟榔致癌机制与基因缺陷有关
我国多所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有咀嚼槟榔习惯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具有错配修复缺陷(dMMR)基因特征,这类患者可能会抵抗PD-1/L1基因免疫治疗。该研究的相关结论为首次报道。该论文年6月11日在线发表于《牙科学研究杂志》(JDentRes)。(图片来自网络)已知在南亚和东南亚,咀嚼槟榔会增加OSCC发生风险,然而目前对与槟榔相关的OSCC致癌基因仍不甚清楚。对于此,研究人员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和RNA测序,全面分析了例国内OSCC患者(89例咀嚼槟榔,24例不咀嚼槟榔)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改变特征;并通过整合分析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例OSCC患者和我国台湾既往发表文章中50例OSCC患者的基因测序数据,比较咀嚼槟榔和不咀嚼槟榔者之间的基因组差异。结果为,在OSCC患者中共发现了11个突变基因,包括4个新基因(ATG2A、WEE1、DST、TSC2),其中WEE1和ATG2A基因在咀嚼槟榔患者中的突变率显著增高(分别为P=0.04和P=0.)。咀嚼槟榔的OSCC患者具有dMMR基因特征,该特征还可预测OSCC的预后。此外,在咀嚼槟榔的OSCC患者(P=3.71×10-11)和高dMMR水平患者(P=1.99×10-4)中,均可以观察到PD-L1基因表达显著增高。进一步行差异表达分析和体外实验,证实了dMMR在咀嚼槟榔诱导OSCC发生中的作用。(杨帆编译)原文链接:GenomicSignatureofMismatchRepairDeficiencyinArecaNut-RelatedOralCancer
龈炎影响口腔相关生活质量
巴西的一项研究显示,全口牙龈炎症和前牙区牙龈炎症的严重程度均与患者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RQoL)呈独立相关。该论文年6月19日在线发表于《临床牙周病杂志》(JClinPeriodontol)。图牙龈炎口内照该研究随机抽选了例受试者进行全口牙周检查,每颗牙齿检查6个部位。对于牙周探诊深度≤3mm者,全口牙龈炎症定义为全口探诊出血的牙位数≥20%,前牙区局部牙龈炎症定义为前牙区探诊出血牙位数≥10%。最终研究纳入例资料完整且符合标准的受试者,其年龄范围为15~82岁。采用简化版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评估受试者的OHRQoL。采用校正的多水平Poisson回归和概念层次分析法计算OHIP-14评分的危险比(RR)。结果为,在校正后的回归模型中,更严重的全口牙龈炎症(RR为1.23,95%可信区间为1.06~1.44,P=0.)和前牙区牙龈炎症(RR为1.29,95%可信区间为1.11~1.51,P≤0.)均与更差的OHRQoL显著相关。(于涵容编译)原文链接:GingivalInflammationInfluencesOral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inIndividualsLivinginaRuralAreaofSouthernBrazil
Biodentine用于活髓切断效果可
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显示,Biodentine(BD,一种生物活性牙本质替代材料)是能用于治疗恒牙前牙复杂冠折的理想材料,在活髓切除术中可以很好地替代MTA,且不易造成牙齿变色,并可以促使牙根继续发育完成。该论文年6月15日在线发表于《牙髓病学杂志》(JEndod)。图从左向右依次为11和21牙治疗前及活髓切断术治疗后3、9、18个月的根尖发育影像(图片来自原文)该项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45例恒牙前牙外伤的急诊儿童患者[年龄8~16岁,平均年龄(10.8±2.4)岁],对51颗牙齿采用BD进行了活髓切断术。在治疗后1周及1、3、6、12、18、24个月时进行随访观察,记录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为,牙齿保存率为%,治疗成功率为91%。在治疗后1、6、15个月时共观察到4例活髓保存失败的病例,随后接受了根管治疗或牙髓再生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述对冷刺激敏感的症状随着治疗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少,多数牙齿对牙髓活力测试反应正常。有8颗牙齿(17%)出现轻微变色。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91%的病例中可见牙本质桥形成,所有未成熟的牙根均能继续发育(见上图)。(宋丹丹编译)原文链接:BiodentinePulpotomiesonPermanentTraumatizedTeethWithComplicatedCrownFractures
固定矫治
使用正畸加速装置未能获益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时,辅助使用震动正畸加速装置对骨改建生物标志物水平及下颌前牙排齐率无明显改善作用。该论文年6月23日在线发表于《欧洲口腔正畸杂志》(EurJOrthod)。(图片来自网络)该研究选取了接受固定矫治的40例患者,年龄在15~35岁之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常规使用固定矫治器(20例),另一组补充使用震动载荷正畸加速装置(AcceleDent?,20例)。分别在治疗前(T0)及开始治疗后(T1、T2、T3,间隔4~6周)检测唾液中的骨改建生物标志物水平,并评估下颌前牙的错??畸形程度及患者使用正畸加速装置的依从性。研究者采用了意向性分析原则(ITT,intention-to-treat)处理统计数据,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曼·惠特尼(Mann-Whitney)U检验、威尔逊(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线性混合效应回归模型。结果为,在任何时间点均未观察到两组间唾液骨改建生物标志物水平和下颌前牙排齐率有明显差异。与基线值相比,各时间点的错??畸形程度变化值与骨改建生物标记物水平变化值之间均未发现相关性。使用AcceleDent?装置不会影响下颌前牙排齐率。(李文龙编译)原文链接:BiomarkersofOrthodonticToothMovementWithFixedAppliancesandVibrationApplianceTherapy:APilotStudy
戴义齿与放射性骨坏死无关
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佩戴义齿不是头颈肿瘤放疗后发生放射性颌骨坏死(ORN)的危险因素。该结果应适用于义齿佩戴舒适,无疼痛、无不良刺激的患者。该论文年6月19日在线发表于《牙科学杂志》(JDent)。(图片来自网络)该研究收集了-年间在单中心接受放疗的例头颈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这些患者在出院记录中均存在牙齿缺失。采用描述性方法统计患者基本特征和研究结局指标。采用逻辑回归方法分析ORN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为,所有患者的平均缺牙数为14颗,39%患者佩戴义齿。22例患者(5%)发生了ORN,其中11例(50%)佩戴义齿,5例ORN发生在义齿接触区。佩戴义齿与ORN之间并未发现显著相关性[比值比(OR)为1.94,95%可信区间(CI)为0.79~4.81,P=0.]。放疗时间长(OR为1.03,95%CI为1.00~1.06,P=0.)和下颌前牙区缺牙多(OR为1.11,95%CI为1.01~1.22,P=0.)与ORN的发生显著相关。(崔家森编译)原文链接:DentureUseandDentalRiskFactorsAssociatedDevelopingOsteoradionecrosisAfterHeadandNeckRadiotherapy:ARetrospectiveAnalysisofHospitalRecords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期02版
★转载请获本公众平台许可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