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万亩槟榔产业,按下了“暂停键”
文/民生记录(原创首发,抄袭必究)
我国有这么一种农产品,正在悄无声息地成长为千亿产业。而在它迅猛增长的同时,也受到了多方质疑。市场一片大好,为什么还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因为这种农产品是“槟榔”。
提及槟榔,一系列关键词浮现在眼前:软性毒品、上瘾零食、一级致癌物、一天三包等等。作为早在年就被世卫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的槟榔,在我国的发展势头却不降反升。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槟榔背后巨大的利润促使地方上对槟榔产业大力扶持。
槟榔产业的“突飞猛进”
年,我国的槟榔种植面积不过万亩,如今这一数字到现在已经涨到了万亩。从往年的数据来看,到现在槟榔依旧以每年五六千公顷的面积“扩张”。作为大众公认的“致癌物”,槟榔的突飞猛进,离不开“产地”和“加工地”的双面扶持。
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槟榔的产业结构同样很特殊。与其他农产品不同,槟榔的产地和加工地并不在同一个省市。海南省作为我国最大的槟榔种植基地,产出的槟榔占到全国的95%以上。而这些槟榔,鲜食的占比不到1%,其余部分几乎全部被运输到湖南省,用于槟榔加工产业。所以现在各地爱好者吃到的五花八门的槟榔,都是湖南企业生产出来的。
产地在海南,加工地在湖南,槟榔这样特殊的产业结构之所以能真正“飞起来”,稍微动脑子想想也明白,这根本离不开两地的支持。
7年前,一份湖南与海南两省科技厅关于槟榔产业合作的协议传出来,一时间有人欢呼,有人气愤。这一次的两地产业合作,算是真正拉开了槟榔迈向千亿产业的序幕。紧接着年,某地出台《关于支持槟榔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意见中提到给予企业地价、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
随着地方上的大力扶持,再加上头几年电商、社交电商的迅猛发展,可以说槟榔正逐渐吞噬着爱好者的“口腔”。因为作为一级致癌物的槟榔,早就被证实与口腔癌有着密切关联。
槟榔产业的“滑铁卢”
随着各国陆续将槟榔列为毒品,我国其实也在逐渐限制槟榔的“蔓延”,只不过在大众看来,进程要稍微慢一些。直到去年,也就是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才将“食用槟榔”这个类别剔除了《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
为什么我国限制槟榔产业的进程会这么慢?不得不承认,槟榔产业已经足够庞大,庞大到它牵扯着多地的经济和民生。“海南,近万亩槟榔,养活着万的农民种植户。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方效益、民生,需要多方面考虑,不可能一步到位”,国家认证农业分析师张波这样说道。
虽然监管来得慢,但“该来的总会来”。
“食用槟榔”被剔除,相当于直接断了生产企业的后路。因为当加工企业想开展槟榔食用加工产业的时候,生产许可证将不再被颁发。所以接下来所有的槟榔制品,凡是用于食品的,都将不再被认可。而槟榔出现在公众面前的身份,将成为“药品”。
而就在今年9月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出了通知,明确指出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通知的下发,给槟榔产业再次按下了“暂停键”。
从这两年国家对槟榔产业的政策,不难看出,千亿级的槟榔产业,“下坡路”才刚刚开始。
地方上对槟榔产业的“自救”
随着国家层面的严格管控,槟榔产业接下来该往什么方向走?如何挽留住槟榔这个“钱袋子”,成为海南、湖南两地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