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是仅次于烟草、酒精和咖啡的世界第四大成瘾型消费品,嚼吃起兴奋作用,所以很多人养成嚼吃槟榔的习惯之后,很难主动戒掉,即便在舆论浪潮抨击槟榔致癌之后,依旧保有了极大的市场,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限制,不允许槟榔进行广告传播,但是槟榔企业依旧在尽可能的进行宣传,这里不禁要问,为什么不禁止槟榔的食用呢?这要从多方面去看,首先是历史原因导致嚼吃槟榔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俗,其次是受到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用价值的影响,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下。
槟榔的历史
我国古代对于嚼食槟榔有悠久的历史,史书上屡有记载,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对南方地区加大开发,原产于南方热带地区的槟榔开始随着文化交流在中国广泛流传。《南史》、《岭外对答》、《竹屿山房杂部》、《两般秋雨庵随笔》等文学史料中,都有关于槟榔嚼食的记载。不过在我国古代,因为交通原因限制,除原产地之外,其他地区对于槟榔消费主要集中于较为富裕的阶层,普通人难有机会接触。
嚼食槟榔的习俗普遍传播开来是在清朝时期,因为国家禁海,广东地区的槟榔作为一种重要商品,开始从贸易口岸向内地延伸,以至于在湖南湘潭地区嚼食的习俗蔚然成风,不过原始的槟榔嚼食方法比较简单,需要配合蒌叶和石灰,初次食用口感和味道并不是特别好,所以传播范围还是有限的。
从清末至民国初年,槟榔贸易越发火热,为了扩大市场,槟榔贩子改良槟榔口味,出现了葡萄干槟榔、芝麻槟榔等改良品种,口感和味道变得好很多,也为槟榔市场的火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多个地区养成了食用槟榔的习俗,很难直接进行根除,槟榔有不具备毒品的严重影响,多以国家不好直接进行政策性管制。
槟榔的实用价值
槟榔除了是一种零食之外,还是一种广泛的药材,功能为杀虫、消积、下气、行水,主治虫积、食积、气滞、痢疾、驱蛔、外治青光眼,据药监部门透露,目前我国有个药品含有槟榔,如此庞大的技术使得槟榔消耗量巨大,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所以不能够从源头进行禁止槟榔的种植。
槟榔的环境价值
槟榔为棕榈科槟榔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工栽培时间较短,但是却有大量的野生植株存在,是自然生态中的一环,不少人以野外采集槟榔为生,这也导致槟榔食品的原材料非常普遍,国家很难进行禁止,而且民间的习俗也让槟榔来源渠道非常复杂,对于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
槟榔的经济价值
槟榔经济价值高,每公顷可种植-株左右,单株产量可达30kg,目前仅加工产值就达3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万个,形成了种植、采集、加工处理、销售等多个环节,与上百万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庞大的经济产业链条,让国家无法一刀切的进行处理,产业转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目前槟榔致癌已经毋庸置疑,想要改变槟榔产业的影响还需要从消费者入手,控制终端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在舆论上需要向民众公开展示槟榔对健康的影响,通过舆论促使消费市场不再扩大,并且逐年的降低市场需求。
其次加强对槟榔产业宣传方式的管控,不仅限于公众媒体,还要对自媒体加强限制,尤其是面向青年群体的直播、小视频等平台形式,防止槟榔习惯向地龄段群体蔓延。
再次就是仿照香烟的市场规则,在槟榔食品的包装上进行明显的警示标志,在消费过程中,加深消费者对于槟榔致癌观念的认知。